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2025年11月27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基因功能研究与操控全国重点实验室、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生态研究中心罗述金课题组与合作团队在Cell Genomics发表题为“The late arrival of domestic cats in China via the Silk Road after 3,500 years of human-leopard cat commensalism”的研究论文,通过古DNA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从豹猫到家猫伴随人类五千多年的历史。研究对距今5400年至150年来自中国14处考古遗址的22份猫类遗骸进行分析,发现豹猫自仰韶文化时期至东汉末年与人类共栖长达3500年,而家猫直至唐代前后才通过丝绸之路商旅传入中国。
古DNA研究揭示中国古代豹猫与人共栖3500年及家猫在唐朝经由丝绸之路传入
现代家猫起源于近东的非洲野猫,经过驯化后传播至全球。在中国,最早的猫科动物考古记录来自距今五千多年的陕西泉护村遗址,一具猫类遗骸显示其与人类关系密切,曾被认为可能是家猫,但后被确认为体型与家猫相近的本土猫科动物豹猫。因此,家猫何时以及如何传入中国的问题一直悬而未解。
为解答这一问题,本研究采集和分析了来自人居环境、时间跨度超过五千年的22份小型猫科动物骨骼样本,涵盖了中国已知大部分的古代猫类遗存。通过古DNA技术获得了全部22份线粒体基因组和7份全基因组。其中7份为豹猫样本,年代从54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延续至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由此揭示了豹猫与人类持续3500多年的密切关系。汉末至隋唐的考古记录中猫类遗存出现数世纪空白,可能与汉代崩解后社会动荡、人口锐减及农业衰落所致豹猫-人类共栖环境的丧失有关。
本研究中14份样本鉴定为家猫,均来自唐代及其后的时期。中国迄今最早的家猫遗骸出土于陕西靖边唐朝统万城遗址,碳14测年为公元706至883年,距今约1200年。基因组表型复原显示,该猫为雄性,毛色可能为纯白或白斑狸花,短毛、长尾,且不携带现代家猫常见的遗传缺陷。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图像,家猫传入中国的时间应早于出土遗存的年代,可能在公元6—7世纪唐代前后。
基因组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家猫传入中国的路线。中国唐代家猫与哈萨克斯坦占肯特遗址出土的同时期家猫,以及近东黎凡特地区的非洲野猫和家猫遗传关系紧密。这三地恰位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表明家猫很可能随商旅往来,经由丝绸之路自地中海东岸途经中亚传入中国。
本研究首次通过古基因组学揭示了此前不为人知的豹猫与人类长达3500年的共栖历史,明确了家猫传入中国的来源、路径与时间,并揭示了丝绸之路在物种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为理解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以及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新视角。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韩雨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胡松梅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由北京大学罗述金及英国牛津大学Greger Larson主导,北京大学遇赫和牛津大学Joel Alves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