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生科百年 内网 新内网

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调控影响人类疾病发生

日期: 2013-10-17
生物医药领域专家讲座
题目: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调控影响人类疾病发生
报告人:汪兆琦
时间:2013年10月21日(周一)上午10:00-11:00 AM
地点: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鼎好大厦A座20层)大会议室
汪兆琦个人简历:
1982年,学士学位,山东大学生物系动物胚胎专业。
1985年,硕士学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师从薛社普教授院士。主要从事的研究是“细胞质对恶性肿瘤细胞核的调控”。
1993年,博士学位,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 (Innsbruck University),生物化学。
1985年硕士毕业后,担任中国医科院基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讲师。
1988年,博士后,加入位于德国海德堡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EMBL),师从艾尔温•瓦格纳 (Erwin F. Wagner)。
同年,随艾尔温•瓦格纳迁往奥地利维也纳,加盟新成立的维也纳分子病理研究所 (Research Institute of Molecular Pathology, IMP)。 主要研究方向:“基因转录调控和肿瘤发病机理”。在此期间,主持建立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和基因敲除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早建立该技术的实验室。同时开发各种方法从事小鼠胚胎的遗传操作。
1993年,在IMP升为Staff Scientist.
1995年,提升为Scientist(研究员), 领导自己的研究组。开始将研究方向集中在DNA损伤,修复和基因组稳定性。
1997年, 加入世界卫生组织(WHO)设在法国里昂的国际肿瘤研究署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担任基因 - 环境相互作用实验室主任。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基因组的稳定性和肿瘤的发生机理”。并建立多种肿瘤动物模型。同时用各种动物模型研究DNA损伤,修复和基因组稳定性。
2006年,被聘为耶拿大学 (Friedrich-Schiller-University Jena)正教授。同时受聘为德国莱布尼兹研究院老年病研究所 (Leibniz Institute for Age Research - Fritz Lipmann Institute, FLI) 资深研究员。继续研究DNA损伤,应答,修复和基因组稳定性的机理及其在老年病和衰老的过程中的作用。近来,他试图揭秘DNA损伤在干细胞的全能性和分化的作用并取得重大进展。
汪兆琦现为广州暨南大学荣誉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客座教授,世界抗癌协会中国分会海外专员,中国科学院海外专家局海外专家。
2012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The Academia Europaea).
到目前为止,汪兆琦共发表学术论文超过145篇; H-因子:56。
研究方向:1. DNA 损伤应答;2. 神经发生和退化;3.干细胞命运决定;4. poly(ADP-ribosyl)ation; 5. 动物模型。
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积极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