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历程

经典瞬间的永恒记忆

汤佩松

(1903-2001)

汤佩松湖北潘水人。植物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教育家,学部委员(院士),任清华大学教授、农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植物呼吸代谢和光合作用的研究,提出植物代谢多条路线的观点,在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为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畏坎坷 孜孜以求--汤佩松

开朗,勇于面对坎坷的人生。我的这种性格是怎么磨炼出来的呢?我的自传《为传朝霞顾夕阳》已经详细地叙述过了,若干年前运动浪潮不断同我袭来,而且往往是狂涛骇浪。在几十年间,也包括我在北大的多年工作期间,维持正常的教学研究秩序十分困难,如果我随波逐流,不坚持原则,到头来将一事无成。如今回首往事,颇感欣慰1951年创办首期《植物生理学通讯》时,用手工操作油印机发行了20多份……在北大夜以继日地编写《高等学校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的日子里连我这个当年年富力强的教授竟累得精疲力竭……在运动间隙的短暂时间里,我与朱先生作了关于水稻呼吸功能及其茎部输气结构间关系的研究(Scientia Sinica vol. 11, p.353, 1962),和吴相钰作了一篇关于水稻中硝酸还原酶适应形成(Nature 179,1355,1965)的论文。此文在30年前是颇具首创意义的。在文革的牛棚里我依然顾念着植物代谢的“多头路线”。不过从我对自己的要求和学术抱负来看,我的工作成果远远没有达到我的理想境界,这一点我的一篇回忆文章“抱负、现实与境遇”(Ann. Rev. Plant Physical. Vol.24.P.1,1983)已经提到。

往事已矣!不必过多地为往事忧伤。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他的基本素质便是在学术上孜孜以求。最近Francis Crick(DNA双螺旋发现者之一)的著作《狂热的追求》中文版已经问世。作者强调我们面临的是生命现象的特殊复杂性,要求我们不能简单从事。要用更加深刻的理智去对待它。若不是孜孜以求地去探索,是不会有成绩的。正是由于许多前人的狂热追求,使我们今天得以拓展视野去审视从生命起源到人类思维现象的种种奥秘。

作为从事植物学工作几十年的科学家,我还愿意借此机会提醒大家注意对绿色基因(green genes——这里指提绿色植物演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因)的研究。在21世纪,它对人类生活的质量和全球环境的维持将更加重要,希望我们大家对绿色基因投以更多的热情,希望更多有才华的工作者投身于对它的研究。(为北大生物学系七十周年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