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历程

经典瞬间的永恒记忆

张宗炳

(1914-1988)

张宗炳(1914-1988)中国近现代著名昆虫毒理学家教育家。曾任燕京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我国昆虫毒理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在昆虫抗药性机制和治理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果完成中国第一部《昆虫毒理学专著》他首先发现昆虫体内产生神经毒素——酪胺首先提出粘虫迁飞假说为中国昆虫科研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怀张宗炳先生二、三事——李绍文

宗炳先生是浙江杭县人,1914717日生,1988年病逝。先生少时聪明好学、成绩优异,十年读完中小学全部课程。16岁考入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毕业后接读,22岁就获得了昆虫学硕士学位。同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两年后就教于上海东吴大学、成都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等校,直到19881月。

博学多才,勤于耕耘

先生深厚的生物学及数理化基础,精通英语,懂德、法及俄语,又勤于读书,知识渊博。先生终生教书育人,先后开设14门课,几乎包括了动物学的各个领域,如普通生物学、无脊椎动物学、动物生理学、遗传学、组织学、生物统计、昆虫毒理学和分子毒理学等。这些课他讲起来都得心应手、生动活泼,深受学生的欢迎。

先生一生勤于耕耘,办事效率极高,故著作甚丰,有25本专著,150余篇论文。其中《昆虫毒理学》(1964,1985)对我国毒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先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在书法、油画及诗词等方面也有相当造诣。

揭开神虫之谜

粘虫曾是东北地区一大在虫。大发生时大片禾谷常一扫而光,且能成群结队地转移,浩浩荡荡飞越江河山岭,无可阻挡,故有行军虫之称。但到了冬季又不见它的踪影,地上地下无处觅,翌年春夏之交又会突然冒出,来无影去无踪,故俗称神虫。

先生于58年参加了北大和动物所组成的粘虫研究组,赴东北地区帮助解决粘虫问题。在吉林公主岭地区,研究组设置了20个诱蛾盘研究粘虫的发生规律,每日清晨先生都去田间检查诱得的虫数。由4月开始每日诱得的并不多,少则无,多则数丰富。430日刮起十级西南风,皆以为当夜诱不到蛾子了。但次日检查时大出意料,竟诱得600余只。两次大风,两次诱蛾高峰,先生思路顿开,粘虫蛾可能是随大风由很远的南方迁飞来的。循着这个思路,先生查阅了55-58年的气象资料和诱蛾记录,发现春夏之交凡南或西南大风过去,次日必是蛾高峰,他又查阅了一些文献,于是一个新的假说就形成了。1959年,在黑龙江省农科院召开的粘虫越冬问题学术讨论会上,先生作了“粘虫随风迁飞假说和越冬问题”的报告。提出粘虫可能在南方越冬,春季随大风迁移到北方繁殖为害,秋季又返回南方。后经许多科学家的多年努力,证实并丰富了这个假说,粘虫是神虫之谜就这样被揭开了。

“从未推辞过别人的请求”

先生是知名学者,和国内外科学界有着广泛的联系,有很多来访者和投信者。所讨论的问题涉及面十分广泛,有昆虫学、毒理学、统计学、医学,甚至哲学等等。先生博学多才,思维敏捷,常能在复杂的现象中捕捉到关键的环节,又加谦和近人,故常使来访者和学生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先生桌面上常堆有厚厚的来信和审稿,处理这些要花去他很多时间,先生都乐而为之。一次先生在教学和写作繁忙时收到一本个人求审的书稿。先生说:“最近实在太忙,这又来了厚厚的一本。”我说:“若太忙,是否把这本个人求审书稿辞去?”先生说:“不好,我从未推辞过别人的请求。”由这句话可看出先生助人为乐的高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