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历程

经典瞬间的永恒记忆

张龙翔

(1916-1996)

张龙翔(1916-1996)浙江湖州人著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46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创建我国第一个生物化学专业。他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胰蛋白酶自溶过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领导课题组获得多种活性自溶产物结晶包括八肽(催产素)的化学合成对它们的化学结构、溶液构象和物理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张龙翔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批生物化学硕士点和博士点制定了生化专业的教学大纲与主要课程为我国生物化学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往事一、二忆导师——张龙翔先生--王镜岩

值此生物学系成立80周年之际,不由想起已过世多年的老师们。 他们在生物学系建立和发展中的辛勤耕耘,为生物学系的今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我师张龙翔先生不只是生物学系生物化学专业的创始人,更是生物化学专业师资和专业人才的亲手培养人。我是在张先生(还有沈同先生)的亲切培养和关怀下成长起来的,饮水思源铭记于心,终生不会忘记。

张先生最早教授生物化学课是在化学系。我有幸选修了他的课程。他那清晰的推理教学和简洁的讲课语言,收到极好的效果,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学生很多成了生化领域的知名学者。例如北大基础医学院的张乃蘅教授,军事医学科学前院长吴德昌教授,中国科学院细胞研究所前所长王亚辉研究员等。张先生于1953年从化学学系调到生物系。他首先着手建立正规的生物化学实验课。没有现成的教材,他凭着熟练的俄语,先后找到两本俄文版的“生物化学实验”和“生物化学大实验”教科书。当时的助教只有我一人,他带领着我并亲自动手,把书中的实验一个个地试作,每个实验都认真作记录,处处体现了展示着他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对后来的教师,他也是亲自带领,亲身传授。例如,当他指导李德昌老师作实验时,李德昌计算出的数据比预期值高出一倍。张先生仔细检查了数据,发现他是以氧分子计算数据,而不是以氧原子计算,将所得数除以2就得到了正确数据。张先生细心的指导使李德昌老师受益非浅。20世纪50年代初期,做生化实验非常困难,许多试剂需要自己提纯,许多反应底物需要自己合成。张先生带领年轻人一一进行纯化与合成。他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不只深深地感染了我,而且形成了生化专业的优良传统学风。 “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实验教科书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书中每个实验方法都曾经过教师们的反复试作和学生们的多次实验。这本书是生化专业全体同人多年辛勤劳动,和科学求实精神的结晶。

张先生在研究领域中总是力求走在科学发展的前沿,而且他的研究领域很广,在酶的活性研究、蛋白质分离纯化、结构与功能、一级结构和三维结构研究,酶的结构改造等等,都取得不少重要成果。因此 他受到国内外生化界科学家的尊重。他既是中国生化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又长期被选为副理事长和第五届理事长。也是北京生化学会的创始人,和三任理事长。

他重视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交流。早在50年代他就派送年轻教师去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去进修。80年代,作为北京大学校长,努力发展中美学术交流,受教育部委托,主中美生物化学招考委员会(CUSBEA),张先生在9年中都担任中方主席。

张先生和沈同先生是亲密合作的模范. 沈先生比张先生年长几岁.张先生见到沈先生总要先叫一声沈先生,即使在身居校长职位后也是如此。二人见面总是亲切地交谈,专业事务无不互相磋商。他们亲密合作,为生化专业规划着蓝图,推动着生化专业的发展。他们处处作 到为人师表,以他们为榜样,长期以来,生化专业的后人总是学习老师,克服矛盾,齐心努力共同前进。

张先生话语不多,待人谦和,以感人的诚挚关心他的学生,记得在送我去苏联留学前夕,他请我到他家吃他母亲亲自烧的可口饭菜。谈话中,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苏联的科学和教学都有水平,有底蕴,希望我认真学习获得学位归国。他对学生管理具体,以身教影响学生,培养出不少优秀出色的研究人才,他们都在自己岗位上做出很好的成绩。最令人感动难忘的是在他身患癌症期间,还不断来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甚至在他受到病痛折磨时,还逐字逐句地给学生修改博士论文,而且还亲自主持论文答辩。他的行动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