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历程

经典瞬间的永恒记忆

陈阅增

(1915-1996)

陈阅增,河南灵宝人。原生动物学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生物学系主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他对杆囊虫营养的研究堪称原生动物学的一项经典性工作,获得国际原生生物学界的高度评价,被认为开辟了原生动物肉食性营养的新领域。陈阅增主张生物学系学生首先要学好普通生物学,他主编的《普通生物学》已成为普通高等学校基础生物学课的通用教材。

怀念陈阅增老师——葛明德

陈阅增老师常说:“做一名教师,一要爱学生,二要爱科学。”这是他从教的座右铭。在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中,陈先生都在实践着这个座右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举例说来,在上世纪60年代前五年,他为一百多位学生制定了量身定做的个别的教学计划;在此期间,他资助了几十位贫困学生,使他们渡过难关;在八十年代,他把自己的名字从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的人物条目中删去,等等等等。至今回忆起来,都使我深受感动,深受教育。

一、一百多个个别的教学计划

1960年以后,北大生物学系本科从四年制改为六年制,大量增加数理化方面的课程和反映分子水平、细胞水平新型学科成就的专业课程,业务学习的难度显著增大。再加上适逢国家三年困难,学生营养不足,体力下降,学生中因课程不及格需要重修和留级的,和过去比显著地增多了。

当时,实行的是学期制,全系学生使用一个教学计划。学生留级,把他编到下一个年级去;需重修的课程,给他安排一个旁听课程的机会,确定一个重考的时间就可以了。然而,陈阅增老师却不是这样做的。他相信,每一位考取北大的学生都有搞好学习的愿望。现在考试不及格,特别是那些份量很重的主课考不及格,总是有原因的,可能是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障碍。这就不仅需要同学们自身继续努力,也需要系里给予一定的帮助。陈先生常常把同学找来,详细的了解情况,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谋划如何克服困难,搞好学习。必要时,他就为同学制定一个个别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条件下渡过难关,而避免陷入一步被动步步被动的局面。在“文革”前,生物学系的这种个别教学计划已累计达一百多份。如果不把一年级计算在内,平均5、6个同学中就有一位执行的是个别教学计划。

现在很难估计出有多少同学因为有了个别教学计划而顺利完成学业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在此期间,生物学系为了适应生物学发展的形势,大幅度增加了业务学习的难度以后,学生淘汰率并没有因此而增大。由于学习上的原因而中途停止学业的仅仅是极个别的学生。

陈先生所做的是在实行学期制的大环境中,对学习的困难同学采用了类似学分制的灵活做法安排学习,其工作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陈先生为一百多同学创造了比较宽松的学习条件,而把繁重的管理工作留给了自己。每年开学,陈先生和当时的生物学系教学秘书罗泽华老师都为此付出艰巨的劳动。至今回想起来,此情此景仍历历在目。

二、20世纪60年代他资助了几十位贫困学生

20世纪60年代,在校学生本人生活上的困难可以通过申请助学金来解决。如果学生的家庭在经济上遇到困难,学校就很难帮助解决了。学生在校期间,家庭难免会发生某种变故,这对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常常使他们难于继续在学校学习。在那几年,每学期总有少数同学因家庭困难而申请休学或者申请退学。每逢遇到这样的事情,陈先生总是耐心地说服同学继续安心在校攻读,并常常慷慨解囊给同学以资助。陈先生到底资助了多少贫困学生,没有任何记录,由于他常常以系里教师的名义给学生资助,更是无从查对了。根据我们这些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员估计,1960年至1965年,陈先生资助的学生总有数十人之多。有些同学,他定期(一学期一次或二次)给予资助,一给就是几年。

我曾问过陈先生:“您家庭负担也不轻,资助这么多同学,您负担得了吗?”他说:“在我求学期间,也曾多次遇到困难,每次都是施今墨老先生给予资助才使我最后完成了学业,这一切使我终生难忘。今天,我做教师了,我的学生有了困难,我也要尽力予以帮助,这是理所应当的事。”

当年得到陈先生资助的同学们,当你们做了教师以后,是不是能像陈先生那样热爱自己的学生呢?我们相信,你们会做到的,因为你们从陈阅增老师那里得的不仅仅是经济资助,而且是为人师表的身教。

三、他把自己的名字从百科全书人物条目中删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值国家组织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陈阅增老师任生物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综论编写组的主编。该组的任务之一就是负责人物条目的组稿、审稿等方面的工作。1985年,生物学编辑委员会主任贝时璋先生向编辑部交代了两件事:第一,请陈阅增先生撰写生物学卷的正文前的专文《生物学》,第二,在人物条目中要有《陈阅增》。

贝时璋先生是我国生物学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陈先生对贝老十分尊重。在大百科全书工作中,贝老的意见和交办的事,陈先生总是尽心尽力地去做好。这次贝老要陈先生撰写专文《生物学》,是一件相当繁重的写作任务,落到谁的颈上都不轻松,陈先生把它承当下来了。但对于自己要进人物条目却始终保留自己的意见。他十分诚恳地对综论编写组的成员说,他自己在生物学上实在没有大的贡献,列入人物条目实在不妥,他希望大家不要再提这件事,更不要惊动贝老了。那时,在各个编写组实行的是主编负责制。组里的同事深知陈先生的为人,要绕开陈先生将他的小传放到《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中去是不可能的,大家也就只有尊敬不如从命了。

1988年,中国科学院发起编辑《科学家传记大辞典》,根据一些老一辈生物学家的推荐,陈先生被列为中国现代著名科学家传记的名单。1991年,陈先生的传记被收入四卷本《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留下了一份有关陈阅增老师一生科学活动的比较完整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