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历程

经典瞬间的永恒记忆

陈桢

(1894-1957)

陈桢,字席山。后改协三,江苏邗江人。动物学家、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等。是中国动物遗传学的创始人和动物行为学,生物学史研究的开拓者。在金鱼遗传和变异、蚂蚁行为和生物学史研究上有重要成就。所著《生物学》教科书曾修订再版150余次,对提高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质量和培养我国生物学科方面的人才等方面,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怀念陈桢先生--陈阅增

陈桢先生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他从1929年起任清华大学生物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后又执教于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回到北平清华大学生物学系任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到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任教授,1953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室主任。陈桢先生毕生从事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的学生遍及祖国各地,很多都已成为有造诣的专家学者,他的研究工作涉及遗传学、生物学史,以及生物学的其他几个方面,硕果累累。他于30年代编写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是当时最受中学师生欢迎的一本教材,也是大专院校生物学系和医预科学生几乎人手一册的参考书,该书问世之后,在十几年中修订发行了170余版,创当时我国教材中版数最高的纪录。至今该书还为很多中老年生物学工作者所称道,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陈桢先生重视生物学的历史和发展,善于从分析史料中发现问题,并据此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他发现我国特有的金鱼是研究遗传进化和胚胎发育的好材料,于是从20年代起,开展了对金鱼的多方面研究,并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很高水平的论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现在陈桢先生的这些论著已成为金鱼遗传和进化研究的经典著作。陈桢先生还是我国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先驱。30年代,他开展了蚂蚁的行为研究,发现了一些以前从未报道过的现象。他发表的有关蚂蚁行为的论文直到现在仍是从事蚂蚁行为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动物行为的研究在30年代还远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重视,陈桢先生能率先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说明他对学科发展的趋势有很高的预见性。

40年代,笔者有幸在西南联大旁听了陈桢先生讲授的进化论课程。课上他强调了中国史籍中有关进化思想的资料。课下他几次指教笔者: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认真研究这些资料,可从中得到收益,有助于我们的教学和研究。50年代,陈桢先生在北京大学开设了中国生物学史的课程、招收了中国生物学史的研究生,并着手收集资料,陆续完成论文多篇,为中国生物学史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当时陈桢先生身体已显衰老,但他仍不分寒暑、不顾疲劳,整日奔走于北大图书馆的几个阅览室,从浩瀚的古籍中查找资料,编写讲稿。看到此种情景,笔者不由万分敬仰,也深受教育。

陈桢先生逝世已经三十几年了。他为我国培养了很多人才,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著作。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和科学地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生物科学正以从未有过的高速度走向21世纪,希望我们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全体同仁学习我们前辈生物学家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奋力前进,不断提高生物学的教学水平,不断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